简介
新鲜血栓被纤溶酶降解以后,会有一些特定片段的产物,也就是交联纤维蛋白被降解的特定产物,被称为D-二聚体。包括DD、DD/E单体和DD/E多聚体级分;检测二次纤溶物可以判断机体是否有血栓形成。
参考区间
ELISA法(不常用)
0~0.256mg/L
来源: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四版
0-0.55mg/L FEU(60岁以下人群)。随年龄增高,D-二聚体有增高趋势,一般每增长十岁,D-二聚体增加0.1 mg/L。D-二聚体有超过30种检测方法和20多种单抗被使用,目前尚无统一的国际标准,不同厂商的正常参考范围可能不同。报告方式有FEU(纤维蛋白原当量)和DDU(D-Dimer),FEU是将D-二聚体的量用降解前纤维蛋白原分子的量来表达,用FEU表达的D-二聚体的量相当于用DDU表达的1.7倍。
临床意义
1. 排除肺栓塞(PE):
大量研究表明,定量检测D-二聚体对PE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期值均为100%,当D-二聚体检测值<0.55 mg/L时,可排除PE。
2.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D-二聚体含量与患者机体的纤溶状况呈正相关,D-二聚体含量随病程的进展而逐渐增高,经有效治疗后,D-二聚体含量逐渐降低。D-二聚体含量>0.5 mg/L,对DIC高危患者有极高的预报价值。
3. 深静脉血栓(DVT)的筛查:
DVT单凭临床症状不能完全确诊,必须依赖静脉造影术,但静脉造影属有创伤性检查。因此,D-二聚体检测作为DVT筛选的有效手段尤为重要。静脉造影确诊为DVT的患者D-二聚体含量均升高。所以,临床上怀疑DVT的患者如果D-二聚体含量正常,可完全排除DVT的诊断,从而避免静脉造影对患者带来的痛苦和危害。
4. 溶栓的监测及评估:
在溶栓治疗后,D-二聚体短期内明显上升,而后逐渐下降,提示治疗有效。D-二聚体持续上升或下降缓慢,提示存在新发血栓,溶栓药物用量不足。 D-二聚体变化不大,则可能为陈旧机化的血栓。
5. 恶性肿瘤:
肿瘤可引起 D-二聚体浓度升高,并可作为分期、预后等判断标准。姜烜星等对 150 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及 150 例健康体检者进行了 D-二聚体检测,比较发现化疗前患者 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化疗有效者化疗后 D-二聚体较化疗前明显降低,化疗无效者化疗后 D-二聚体较化疗前明显升高。研究结果于 2019 年发表在《中国肛肠病杂志》,显示化疗前后 D-二聚体水平变化可作为初步预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指标。推测肿瘤患者中高凝血状态,与组织因子依赖的外源性途径以及非组织因子相关的肿瘤促凝作用有关。如急性早幼粒白血病,肿瘤细胞破坏后释放大量嗜天青颗粒,消耗凝血因子,促进纤溶,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二聚体异常升高,临床表现出大范围、难以纠正的出血,死亡率非常高。
温馨提示
网站搭建中,参考《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四版》、《临床生物化学、微生物、免疫学、血液学、寄生虫学检验第5版》、《临床常用检验项目风险管理指导手册》、GB或卫生行业标准、网络资源等。如有侵权或建议,请点击检验之声留言,我们会持续更新完善,与大家共建检验医学行业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