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项目查询系统

尿液标本的种类和收集

简介

实验室应制定并实施正确收集和处理尿标本的指导手册,并使负责收集尿标本的人员方便获得这些资料或向患者告知收集说明。有关尿液标本种类和收集方法请参见卫生行业标准WS/T348一2011《尿液标本的收集及处理指南》和CLSI指南GP.16A3《Uinalysis》的要求。尿液标本收集注意事项如下:

留取时间

1. 收集常规尿液分析的尿标本:应留取新鲜尿,以清晨第一次尿为宜,较浓缩,条件恒定,易检出异常,便于对比。
2. 收集急诊患者尿液分析的尿标本:可随时留取(随机尿)。
3. 收集特殊检验尿液分析的尿标本
1)收集计时尿标本:应告知患者留尿起始和终止时间:留取前应将尿液排空,然后收集该时段内(含终止时间点)排出的所有尿液。
2)收集使用防腐剂的尿标本:应建议患者先将尿液收集于未加防腐剂的干净容器内,然后小心地将尿液倒入实验室提供的含防腐剂容器中。
3)收集多项检测尿标本:应针对不同检测项目分别留取尿标本(可分次留取,也可一次留取分装
至不同容器中)。
4)收集特定时段内尿标本:尿液应保存于28℃条件下。
5)收集时段尿尿标本:如总尿量超过单个容器的容量时,须用两个容器,检测前必须充分混匀两个容器内的尿液,最常用的方法是在两个尿容器之间来回相互倾倒尿标本;第二个容器收集的尿量一般较少,故注意加入防腐剂的量相应减少。
6)收集卧床导尿患者的尿标本:将尿袋置于冰袋上;如患者可走动,应定期排空尿袋,将尿液存放在2~8℃条件下。

标本种类

用于尿常规检测的常见标本通常有首次晨尿、第2次晨尿和随机尿等。其中,首次晨尿是早晨起床后、未进食和运动之前的第一次尿液,其成分浓缩,细胞和管型等有形成分形态完整,此类尿液标本最适合于尿常规检查特别是细菌及亚硝酸盐、尿蛋白和细胞、管型等各种有形成分的检测。但是,首次晨尿受时间和地点等条件限制而不易获得。第2次晨尿为采集晨尿后2-4小时的尿液,要求患者从前晚起至此次尿液采集,控制饮水200ml以内,从而有利于细菌培养和有形成分的计数。随机尿,顾名思义,其不受时间限制,随机留取任何一个时间的尿液标本,容易获得,是尿常规检查最常用的方法,但受饮水、饮食和运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某些病理成分易漏诊,仅适合门诊和急诊患者的常规过筛检查。

标本收集容器

应清洁、无渗漏、无颗粒:制备容器的材料与尿液成分不发生反应;容器和盖均无干扰物质附着,如清洁剂等;容器的容积一般应≥50ml,收集24小时尿标本的容器的容积应为3L左右;容器口为圆形,直径应≥4cm;容器底部应较宽,适于稳定放置;容器盖应安全、密闭性好而又易于开启;推荐使用一次性容器;收集微生物检查标本容器应干燥无菌。

采集流程

1. 明确标识,将标有受检者信息的条形码竖着贴到专用一次性尿管上(如下图所示);
2. 清洁外阴后,留取足够量中段尿液(前面几毫升尿液弃掉,不中断排尿留取中间尿液)至少10ml于(如下图所示)专用敞口杯中;
3. 将敞口杯中的尿液转移至贴有标识的一次性尿管中,立即盖紧盖子;
4. 将尿标本并检验申请单一并及时送检,尽量2小时内完成检测。

标本留取指导

1. 洗手清洁:患者留取标本前要洗手,并实施其他必要的清洁措施;
2. 信息核实:交给患者的尿液收集容器应贴有标签,并要求核对患者姓名;
3. 最少留尿量:留取所需检验项目的最小尿标本量(还需口头告知患者);
4. 避免污染和干扰源:如避免污染经血、白带、精液、粪便;烟灰、糖纸等;避免光照影响尿胆原等化学物质分解或氧化;
5. 容器加盖:防止尿液外溢;
6. 记录标本留取时间。
温馨提示

网站搭建中,参考《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四版》、《临床生物化学、微生物、免疫学、血液学、寄生虫学检验第5版》、《临床常用检验项目风险管理指导手册》、GB或卫生行业标准、网络资源等。如有侵权或建议,请点击检验之声留言,我们会持续更新完善,与大家共建检验医学行业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