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钙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阳离子。血清总钙由三部分组成:游离钙或离子钙,占钙总量的50%;蛋白结合钙,大部分与血浆白蛋白结合,只有少部分与血浆球蛋白结合,占钙总量的45%;复合结合钙,此部分钙与阴离子(尤其是磷酸盐)结合,占钙总量的5%。
参考区间
成人血清钙浓度:2.11~2.52mmol/L
(来源:WS/T404.6《临床常用生化检验项目参考区间》)。
儿童:2.25~2.67mmol/L(8.98~10.78mg/dl)(邻甲酚酞络合酮比色法)
单位换算系数:血清钙(mg/dl)=血清钙(mmol/L)×4
来源: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四版
危急值
≤1.8mmol/L,低血钙性手足抽搐
≥3.5mmol/L,高血钙甲状旁腺危象
药物干扰
治疗药物影响:
治疗中使用维生素D、葡萄糖酸钙、双氢氯丙嗪、雌激素、黄体酮、己烯雌酚、睾酮等药物可使血清总钙结果偏高;使用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利尿剂、硫酸钠等药物可使测定血清总钙结果偏低。
使用呋塞米或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者,尿钙含量可增高。
临床意义(血清)
1. 血清总钙增高:
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多发性骨髓瘤、结节病、大量应用维生素D治疗引起肠道过量吸收钙。
2. 血钙降低:
可引起神经肌肉应激性增强而使手足搐搦,见于:婴儿手足搐搦症、维生素D缺乏症、引起血清清蛋白减少的疾病(恶性肿瘤、严重肝病等),伴高血磷见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甲状旁腺分泌不足)和慢性肾衰竭,伴血磷正常或偏低见于佝偻病、骨软化症。
临床意义(尿)
1. 尿钙增高:
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维生素D3摄人过多、特发性高尿钙症、溶解性骨癌及骨肉瘤骨转移、Paget病、结节病、骨质疏松、肢端肥大、肾小管损伤等。
2. 尿钙降低:
见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维生素D缺乏症、佝偻病、慢性肾衰软骨病、手足搐搦症、低钙膳食、尿毒症。
温馨提示
网站搭建中,参考《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四版》、《临床生物化学、微生物、免疫学、血液学、寄生虫学检验第5版》、《临床常用检验项目风险管理指导手册》、GB或卫生行业标准、网络资源等。如有侵权或建议,请点击检验之声留言,我们会持续更新完善,与大家共建检验医学行业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