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补体C3是一种由肝脏合成血清蛋白,也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补体系统各成分中含量最多。补体C3可以增强细胞吞噬作用,增加血管的通透性,中和病毒,还有细胞溶解作用,会参与机体的抗感染过程,也是判断血清补体含量及动态变化的重要指标。
参考区间
0.9~1.8g/L
来源: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四版
注意事项
补体易失活、降解。待测血清在室温(20~25℃)放置不得超过6小时,2~8℃放置不得超过24小时,故抽血后应及时分离血清并尽快测定。否则于-20℃保存标本,但应避免反复冻融标本。
临床意义
1. 补体C3升高,多见于全身性感染、风湿热急性期、Reiter综合征、心肌炎、心肌梗死、关节炎、严重创伤、恶性肿瘤等。还可见于部分妊娠期妇女、胎儿等。
2. 补体C3减低,常见于儿童营养不良、先天性补体缺乏、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活动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肾小球肾炎、基底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坏死、冷球蛋白血症、大面积烧伤等。
C3、C4临床意义
C3、C4含量增高:
C3、C4属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故在急性炎症、全身性感染、风湿热急性期、皮肌炎、心肌梗死、Reiter综合征、严重创伤、恶性肿瘤和妊娠等时含量均可升高,但对疾病的诊断意义不大。
C3、C4含量降低:
见于补体合成能力下降的疾病,如肝炎、肝硬化;补体消耗或丢失过多疾病,如活动性的SLE、各类免疫复合物病(类风湿关节炎、冷球蛋白血症、血清病等)和大面积烧伤等;先天性补体缺乏,如遗传性C3、C4缺乏症。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遗传性神经血管瘤时,C3一般正常,而C4常下降;在SLE时,C4的降低常早于C3。
温馨提示
网站搭建中,参考《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四版》、《临床生物化学、微生物、免疫学、血液学、寄生虫学检验第5版》、《临床常用检验项目风险管理指导手册》、GB或卫生行业标准、网络资源等。如有侵权或建议,请点击检验之声留言,我们会持续更新完善,与大家共建检验医学行业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