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项目查询系统

立克次体免疫检测

简介

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一类微小的杆状或球杆状微生物,大小为(0.3~0.5)um×(1.0~2.0)um,革兰染色阴性,除极少数外,均专性寄生在宿主细胞内。
立克次体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以二分裂方式繁殖,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或为储存宿主,大多是人畜共患的病原体。对人类致病的立克次体主要包括3个属,即立克次体属(Rickettsia)、东方体属(Orientia)以及无形体科的埃立克次体属(Ehrlichia)。致病性立克次体感染人体后,大多会出现头痛不适、发热、出疹等共同症状。

检测方法

立克次体的血清学检测方法主要有外-斐反应(Weil-Felix reaction)和免疫荧光法等。大部分立克次体与普通变形杆菌某些X菌株的菌体耐热多糖抗原有共同的抗原性,故可用这些X菌株代替立克次体抗原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去检测抗体,这种交叉凝集试验被称为外-斐试验,可用于立克次体病的辅助诊断。

临床意义

立克次体病患者OX凝集素一般上升较晚,可早在病程5~6天产生,但经常为2周左右方出现阳性,在退热前后达到最高效价,以后很快下降。病程中双份或多份血清试验,滴定效价在1:160以上者为阳性反应,若效价有4倍增长,则有诊断意义。
往往有些病例在整个疾病过程中效价不见上升,如复发性斑疹伤寒(Bill病)及约l5%的经疫苗接种后感染斑疹伤寒的病例。有些轻症斑疹伤寒或某些发病严重者,其他血清学试验呈阳性反应,但其外-斐反应可为阴性。斑点热患者外-斐反应效价通常为OX9高于OX2,但也有OX2较高者。若仅出现OX2阳性,则对诊断斑点热有特殊意义。
我国常见的立克次体病主要为斑疹伤寒和恙虫病,流行性斑疹伤寒主要为OX19凝集效价升高,恙虫病主要表现为OXk明显升高。外-斐反应的假阳性反应可发生在变形杆菌尿路感染、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疟疾及各种病因引起的严重肝病的患者血清检查,孕妇也往往呈假阳性反应。因此,对外-斐反应结果应结合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作慎重分析和判断。免疫荧光法为现在诊断立克次体病常用的方法。单份血清效价≥1:64或双份血清效价呈4倍增长或有IgM抗体出现即初步诊断为立克次体感染,但本法不能区分患者感染的立克次体的类型。特异性抗立克次体的IgM抗体的出现提示新近感染。
温馨提示

网站搭建中,参考《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四版》、《临床生物化学、微生物、免疫学、血液学、寄生虫学检验第5版》、《临床常用检验项目风险管理指导手册》、GB或卫生行业标准、网络资源等。如有侵权或建议,请点击检验之声留言,我们会持续更新完善,与大家共建检验医学行业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