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项目查询系统

抗双链DNA抗体

简介

抗双链DNA抗体是抗DNA抗体中的一种,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血清学标志物,而且是临床上最常进行的一项实验室检测指标。SLE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原因和机制尚未明确,通常认为,是由于细胞和体液免疫紊乱,机体正常的免疫耐受性受损,导致对自身组织产生免疫反应而出现组织损害。抗dsDNA抗体主要出现于SLE患者的血清中,对SLE患者的组织器官损伤有致病作用。

检查方法

抗双链DNA抗体检测可分为定性检测与定量检测。定性检测中常用的方法为间接免疫荧光法、欧蒙酶免疫斑点法。而定量检测主要为酶联免疫吸附法、化学发光法。

参考区间

定性检测是检测机体内是否存在抗双链DNA抗体检测,正常情况为阴性,而异常情况属于阳性。定量检测中酶联免疫吸附法的抗双链DNA抗体参考范围应在55IU/ml以下,而化学发光法的参考范围为<100IU/ml。

临床意义

抗双链DNA抗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异性抗体(60%~90%),活动性标志。抗dsDNA抗体与SLE的关系密切,且随疾病的活动度而升降,病情好转者其滴度多下降甚或转阴。
因为抗ds-DNA抗体检测方法的特异性都不是100%的,所以对抗ds-DNA抗体1. 正常人应为阴性。
2. 抗DNA抗体有3类:即抗ds-DNA、抗ss-DNA、抗z-DNA。仅与ds一DNA反应的抗ds-DNA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有较高的特异性,但出现频率极低。临床上检出的一般是指与ds-DNA和ss-DNA都反应的抗ds-DNA抗体。目前认为能结合补体的抗ds-DNA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别是并发肾炎(狼疮性肾炎)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动态观察发现,抗DNA先于临床复发出现于血液循环中。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的肾炎是由抗DNA介导的一种免疫复合物病。由于抗dDNA抗系统性红斑狼疮有较高的敏感性,美国及我国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标准中,都已将抗ds-DNA作为诊断指标。其它结缔组织患者抗ds-DNA也可阳性,但此类患者一般认为是系统性红斑狼疮重叠综合征。抗ss-DNA抗体的特异性较差,除系统性红斑狼疮外,其它的结缔组织病、药物诱导的狼疮、慢性活动性肝炎也可检出。
3. 在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时,特别是狼疮性肾炎,合并检查Sm抗体将有助于提高诊断率。另外,同时检测其它抗体如ENA抗体,类风湿因子等有助于进一步诊断和鉴别诊断。
4. 检测时设阳性和阴性对照组。在肉眼观察短膜虫荧光着染时,应请有经验的检验师判断 。
温馨提示

网站搭建中,参考《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四版》、《临床生物化学、微生物、免疫学、血液学、寄生虫学检验第5版》、《临床常用检验项目风险管理指导手册》、GB或卫生行业标准、网络资源等。如有侵权或建议,请点击检验之声留言,我们会持续更新完善,与大家共建检验医学行业学习平台!